东南亚诈骗集团瞄准马来西亚:逾2000名马来西亚人自愿沦为诈骗工具
近年来,东南亚地区诈骗犯罪活动日益猖獗,缅甸、老挝以及柬埔寨等地相继涌现大规模诈骗园区,这些犯罪网络已造成全球范围内众多受害者遭受经济损失和心理创伤,凸显了区域性跨境犯罪的严峻挑战。
大马国际人道主义组织(MHO)华社公关主任胡杰良近日发出警示,随着东南亚各国持续开展对诈骗园区的清扫行动,马来西亚面临成为下一个诈骗犯罪基地的风险。这一警告基于对区域犯罪动态的密切监测,旨在提醒政府和社会各界及早采取预防措施,以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
胡杰良进一步指出,一旦缅甸、柬埔寨等国的诈骗园区被彻底瓦解,其核心犯罪分子和操作团队很可能回流至马来西亚,借用地缘便利和人口流动性重新建立据点。这种回流趋势不仅会放大本地犯罪风险,还可能加剧国际执法合作的复杂性。
据可靠估计,目前已有超过2000名马来西亚人自愿前往海外参与诈骗活动,其中不乏本地通缉犯。这些人员往往被诈骗集团洗脑或利诱,主动投身犯罪链条。胡杰良透露,马来西亚境内现存诈骗据点可能超过30处,涉及人数高达数千人。这些被诈骗集团操控的“猪仔”(即受害兼从犯)中,许多人享有相对自由的行动空间,甚至能定期返回国内休整后再度出境,继续从事非法活动,此现象进一步暴露了跨境监管的漏洞。
诈骗集团通常以丰厚薪酬和虚假职业机会为诱饵,吸引受害者上钩,其目标群体覆盖各族群和年龄层,包括20至30岁的年轻人、孕妇、智力障碍人士乃至持有博士学位的专业人士。这种无差别招募策略不仅破坏了社会信任基础,还放大了个体悲剧的规模。胡杰良将此类诈骗活动形容为“慢性谋杀”,因为受害者在园区内往往遭受电击、毒打等极端酷刑,身体与精神双重摧残直至濒临崩溃边缘。
随着东南亚区域打击诈骗力度的不断加大,马来西亚必须高度警惕潜在的犯罪回流潮。通过加强边境管控、情报共享以及公众教育,当局可有效阻断这一威胁链条,确保国家免于成为诈骗温床。